北疆博物院(法文名:Musee HongHo PaiHo 黄河白河博物馆),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。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、博物学家桑志华(Paul émile Licent,1876-1952)于1914年来华创建,在上世纪二、三十年代被誉为世界上“第一流的博物馆”。
北疆博物院建筑由三部分组成,即北楼,陈列室和南楼,南楼、北楼两座建筑以连廊相接,整体建筑呈 “工”字型布局。
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动物、植物、古生物、古人类、岩石矿物标本以及历史民俗文物20余万件,奠定了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基础,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享誉世界。其出版著作、刊物已列入世界自然科学文献宝库,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。1991年北疆博物院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“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北疆博物院陈列室最初于1928年正式对外开放。其公开展出的藏品大部分是永久性的,以壁挂式展柜陈放方式展出。一楼内容包括地质学、古生物学、史前学和人种学;二楼内容包括动物学、植物学等。展品标签都使用法文书写,标题使用中文和英文书写,还编写并出版了法文《参观指南》。在展览文物的同时,北疆博物院还经常举办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讲座活动,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并普及了自然知识,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。
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桑志华1938年奉命回国。迫于战事及经费枯竭等原因,北疆博物院各项工作处于停滞状态,直至新中国成立后,于1952年被天津市政府接收。
2014年,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暨桑志华来华科学考察100周年之际,在天津市政府和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,北疆博物院修缮工程全面展开,恢复其原有的标本收藏、陈列展示、科学研究及科普教育的功能。2015年底,修缮及复原陈列工程全部告竣,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北疆博物院,终于在乙未岁末再供世眼,于2016年1月22日重新对公众开放。
重新开放后的北疆博物院共展出各类生物标本及人文藏品近2万件。其中披毛犀、野驴骨架及河套人牙等珍稀标本和桑志华留下的珍贵历史照片;手稿、手绘地图、实物、科研著作等均在此次展出之列。北疆博物院历经百年深厚积淀,不仅留下大量珍贵的标本文物,更留下彪炳千秋、光照古今的文化传承,激励后人继承前辈科学家的优秀传统,以更加务实、严谨、创新的科学态度,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。
地址: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天津外语大学院内 电话:022-23263517
版权所有:天津自然博物馆 技术支持:才略科技 备案信息:津ICP备14004277